生态护坡砌块在高速公路边坡施工中,需兼顾结构稳定性、生态效果与施工安全,其施工过程的注意事项涉及前期准备、铺设工艺、植被培育及质量控制等多个环节,具体如下:
一、施工前期准备:基础处理是关键
边坡修整与勘察
施工前需对边坡进行全面勘察,清除坡面杂草、浮土、碎石及不稳定岩体,确保坡面平整(平整度误差≤5cm),避免因局部凸起导致砌块铺设不贴合。
对于坡度较陡(如 1:1.5~1:2)或土体松散的边坡,需先进行压实处理(压实度≥90%),必要时铺设土工格栅(抗拉强度≥20kN/m)增强表层土体整体性,防止后期沉降。
基础与排水系统设计
边坡底部需设置混凝土基础(宽度≥30cm,厚度≥20cm,强度 C20),作为砌块的承重基底,基础顶面应与边坡坡度匹配,确保砌块底部阻滑齿能紧密 “咬合”。
沿边坡纵向每隔 10~15m 设置一道横向排水沟(宽 × 深 = 30cm×20cm),与坡面急流槽连通,避免雨水在砌块下方淤积导致土体软化。若边坡汇水量大,需在砌块铺设层下方铺设透水土工布(渗透系数≥1×10⁻³cm/s),增强排水性。
材料选型与检验
砌块需符合设计规格(如边长、厚度、抗压强度 C25~C40),进场前检查外观(无裂缝、掉角,孔洞通畅),并抽样检测抗压强度、抗冻性(寒冷地区需满足 F150)。
填充土需选用腐殖质含量高、保水透气性好的改良土(可掺入 30% 有机肥 + 5% 草木灰),避免使用重黏土或纯砂土,确保植被成活率。

二、砌块铺设工艺:确保结构整体性与稳定性
铺设顺序与拼接要求
采用 “自下而上、分层铺设” 的顺序,从边坡底部基础开始,逐层向上推进,每层砌块需对齐平整,相邻砌块缝隙≤5mm,确保联锁结构有效受力。
对于六边形等异形砌块,需按设计排版图拼接,避免出现通缝(纵向通缝长度≤3m),必要时通过调整砌块方向或切割边缘(切割面需打磨平整)消除通缝,增强整体抗剪能力。
固定与防滑措施
砌块底部阻滑齿需嵌入基础或下层土体中(深度≥5cm),对于坡度>1:2 的边坡,每 10㎡需设置1个固定锚钉(直径 12mm,长度 50cm),将砌块与边坡土体锚固,防止滑移。
铺设过程中用水平仪实时校准,确保每层砌块顶面水平(误差≤3cm),避免因倾斜导致局部受力过大而断裂。
缝隙处理与填充
砌块之间的缝隙需用级配砂石(粒径 5~10mm)填充捣实,既保证透水性,又增强拼接整体性;若设计要求防渗,可采用生态砂浆(掺 30% 膨润土)勾缝,但需预留 1/3 缝隙用于渗水。
砌块中空区域需分层填充改良土,每层厚度≤15cm,分层夯实(压实度≥85%),避免后期沉降导致植被生长空间不足。
三、植被培育与后期养护:保障生态效果
种子选择与播种技术
根据当地气候选择耐旱、耐贫瘠、根系发达的乡土植物(如狗牙根、紫花苜蓿、多花木兰等),混合播种(草本占 60%+ 灌木占 40%),提高植被覆盖度和固土能力。
播种前需将种子与细砂按 1:5 比例混合,均匀撒播于砌块填土中,再覆盖 1~2cm 厚细土,轻压后浇水保湿(土壤含水率保持在 20%~30%)。
初期养护管理
播种后 1 个月内搭建遮阳网(遮光率 50%),避免强光直射导致土壤干旱;采用滴灌或喷雾浇水,避免水流冲击造成填土流失。
出苗后及时清除杂草,当植被高度达10cm时进行第一次修剪,促进分蘖;若出现缺苗,需在1个月内补播,确保覆盖度≥80%。
长期维护注意事项
每年春季检查砌块完整性,对松动、断裂的砌块及时更换,重新填充土壤并补植植被;对于排水沟淤积,需及时清理,确保排水通畅。
避免在边坡周边堆放重物或机械碾压,防止砌块受力变形;若高速公路改扩建,需提前对边坡砌块进行临时加固,防止施工振动导致失稳。

四、安全与质量控制:符合工程规范
施工安全防护
边坡高度>5m时,需搭设脚手架(立杆间距≤1.5m)和安全网(高度≥1.2m),作业人员系挂安全带,严禁在无防护措施的陡坡上作业。
运输砌块时采用小型吊装设备(如履带式起重机),避免人工搬运时滑倒;雨天或边坡有滑塌风险时,立即停止施工并撤离人员。
质量验收标准
砌块铺设平整度:用2m靠尺检查,偏差≤5mm;
联锁牢固性:用手扳动砌块无松动,相邻砌块间隙均匀;
植被成活率:3个月后验收,成活率≥90%,覆盖度≥85%;
排水系统:雨后检查无积水,急流槽、排水沟排水通畅。
生态护坡砌块施工的核心是 “基础牢、铺设稳、植被活、排水畅”。需严格把控边坡修整、砌块拼接、植被培育等关键环节,同时结合当地气候和地质条件灵活调整工艺,才能实现 “结构防护” 与 “生态修复” 的双重目标,保障高速公路边坡的长期稳定与生态效益。